顛覆汽車發展的技術──氣袋
2021/12/26 16:00

初代氣袋很簡單
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兩名英國百明翰大學舊生發明了保護戰機機師的「空氣咕o臣」(Air Cushion),他們及後於1920年在美國取得這個設計的註冊專利。有別現時大家認識的汽車用氣袋,這款「空氣咕o臣」名符其實只是咕o臣來的,同樣內藏海棉,只是表面用橡膠製造和背面有透氣孔而已,受壓或撞擊後便會因應透氣孔大小和數目,調節咕o臣洩氣速度快慢而產生不同的緩衝效果。


德美同年註冊

到了1953年8月,美國人John Hetrick在美國獲得汽車用氣袋的註冊專利設計,三個月後在地球另一邊的德國,德國工程師Walter Linderer在當地也獲得汽車用氣袋的註冊專利設計,但後者其實比Hetrick先生早約一年入紙申請專利,只是較遲獲得審批。更有趣的是,以上兩個專利發明大同小異,都是利用連著前泵把的機關打開閥門,跟着以壓縮氣為氣袋充氣,故此誰才是真正首個發明汽車用氣袋的人,只有天知地知及上述兩位仁兄才知道!此外,以壓縮氣為氣袋充氣的方法在後來被證實是不夠快的,所以這個操作模式一直只留於實驗及測試階段。


爆炸性突破

到了1964年,日本企業家兼汽車工程師小崛保三郎,聯同日本多間大學的教授和日本防衛省航空醫學實驗隊,自資進行一個名為「撞擊中乘客保護系統」的研究計劃,並且想到利用小型爆炸裝置迅速令氣袋膨脹,現時所有氣袋都是沿用這個操作概念的,小崛先生亦因這個發明而成為日本自動車殿堂(日本汽車名人堂)的殿堂者。

小崛先生的創新概念傳到美國後,美國人Allen Breed(汽車安全系統公司Breed Technologies Inc.創辦人)加以研究,在1967年發明了較可靠的氣袋觸發感應器及相關系統,氣袋只需少於30微秒(0.03秒)的時間便可膨脹成形。


美國車率先業界

福特和通用於70年代初開始為設有氣袋的車輛進行路面測試,到了1973年,通用旗下的奧士無比Toronado成為全球首部裝設氣袋的量產汽車,只不過當時的Toronado只設前乘客座氣袋,用意是配合兩點安全帶提供等同三點式安全帶的功效,可惜當時美國人就連佩戴安全帶的安全意識也沒有,結果廠方在1977年便停止為旗下型號提供這個附加配置選項。

歐洲車方面,首部裝設氣袋的是1981年的平治S-Class,而且它配備了全球首創的預索式安全帶(安全帶於撞車的一刻自動索緊),首部裝設氣袋的日本車則是1987年的本田Legend/里程。


始終是輔助

氣袋由初期只位於前座前方,發展至今已衍生出側置、窗簾式和膝部氣袋等,甚至用於電單車之上,但一直以來,汽車氣袋只屬於「補充束縛系統」(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,簡稱SRS)裝置,事實多個研究指不佩載安全帶的話,氣袋根本產生不到應有的作用,於慢速撞擊意外中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。另外,由於氣袋只是輔助安全裝置,歐洲和日本其實並沒有法例限制汽車必須裝設它,反而美國有此規定,儘管現今近乎所有歐、美、日製新車都配備了氣袋,大家也不會選購沒有氣袋的新車吧!對嗎?


#駕輛 #upcarhkg

#駕輛技術篇 #Tech